(1.清華大(dà)學 建築學院,北京 100084;2.建設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,北京 100007; 3.地圖生活(北京)信息技術有限公司,北京 100015;4.中國(guó)科學院 地(dì / de)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,北京 100101)
論文來(lái)源:《地(dì / de)理信息世界》2015年04期
摘要(yào / yāo):2008年以(yǐ)來(lái),智慧城市從概念到(dào)實踐,逐步成爲(wéi / wèi)中國(guó)城市信息化及新型城鎮化發展的(de)主題,全社會對智慧城市的(de)認識正在(zài)深入。縱觀近年來(lái)中國(guó)智慧城市的(de)規劃與建設,體現出(chū)五個(gè)方面的(de)重要(yào / yāo)進展:分别是(shì)智慧城市學術研究成果、國(guó)家政策體系建設、基礎設施體系建設、應用服務體系建設、…
關鍵詞: 智慧城市,物聯網,雲計算,大(dà)數據,建設進展,發展趨勢
2008年以(yǐ)來(lái),圍繞智慧城市規劃與建設,各界開展了(le/liǎo)智慧城市的(de)本質内涵、框架體系及規範标準的(de)研究,政府出(chū)台了(le/liǎo)多項政策措施,布置了(le/liǎo)各類智慧城市建設試點,開展了(le/liǎo)多種基礎設施建設,探索了(le/liǎo)衆多智慧應用體系,制定了(le/liǎo)相關實施保障體系,爲(wéi / wèi)智慧城市規劃與建設奠定了(le/liǎo)重要(yào / yāo)基礎、取得了(le/liǎo)預期成效。
1.1.1 智慧城市的(de)本質内涵逐步清晰
李德仁等(2012)認爲(wéi / wèi)智慧城市是(shì)在(zài)數字城市的(de)基礎框架上(shàng),通過物聯網将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進行有效融合,由雲計算中心處理其中海量和(hé / huò)複雜的(de)計算,爲(wéi / wèi)城市管理和(hé / huò)公衆服務提供更智能化的(de)服務[1]。宋剛和(hé / huò)邬倫(2012)認爲(wéi / wèi)智慧城市更強調發揮城市信息化的(de)整體效能,更關注用戶視角的(de)服務設計和(hé / huò)提供,更強調人(rén)的(de)主體地(dì / de)位及市民參與、用戶體驗[2]。黨安榮等(2014)認爲(wéi / wèi)智慧城市應該理解爲(wéi / wèi)在(zài)技術層面上(shàng)的(de)信息化、在(zài)應用層面上(shàng)的(de)智能化和(hé / huò)在(zài)社會層面上(shàng)的(de)人(rén)本化[3]。2014年8月,國(guó)家發改委等八部委聯合印發了(le/liǎo)《關于(yú)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(de)指導意見》,提出(chū)智慧城市是(shì)運用物聯網、雲計算、大(dà)數據、空間地(dì / de)理信息集成等新一(yī / yì /yí)代信息技術,促進城市規劃、建設、管理和(hé / huò)服務智慧化的(de)新理念和(hé / huò)新模式。
1.1.2 智慧城市的(de)體系結構逐步明确
黨安榮(2012)及郭理橋(2014)等提出(chū)了(le/liǎo)智慧城市的(de)框架體系,包括信息技術設施、數據基礎設施、共享服務平台、智慧應用系統等[4-5]。仇保興(2013)及郭理橋(2014)等構建了(le/liǎo)智慧城市的(de)評價指标及評價體系,涵蓋基礎設施、共享平台、應用體系、保障體系等[5-6]。住建部所制定的(de)《智慧城市(區、鎮)試點指标體系(試行)》包括保障體系與基礎設施、智慧建設與宜居、智慧管理與服務和(hé / huò)智慧産業與經濟等4類一(yī / yì /yí)級指标,11類二級指标和(hé / huò)57類三級指标。與此同時(shí),出(chū)版了(le/liǎo)一(yī / yì /yí)批智慧城市的(de)學術著作(郭理橋,2014,2015)[5-7],不(bù)僅系統論述了(le/liǎo)智慧城市的(de)理論、技術、方法,而(ér)且闡述了(le/liǎo)智慧城市與我國(guó)城鎮化的(de)關系,以(yǐ)及智慧城市建設的(de)寬帶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、精細化方向(郭理橋,2015)[7]。
1.1.3 智慧城市的(de)标準規範逐步确立
智慧城市标準規範的(de)建設是(shì)重要(yào / yāo)進展之(zhī)一(yī / yì /yí)。關欣等(2013)按照層次化和(hé / huò)線性的(de)标準體系結構将智慧城市的(de)标準分爲(wéi / wèi)四類,即總體标準、基礎标準、應用标準和(hé / huò)安全标準[8];陸偉良等(2013)則将智慧城市的(de)标準分爲(wéi / wèi)指導類标準、工具類标準、應用類标準等三類[9]。 2013年9月,科技部和(hé / huò)國(guó)家标準委下發通知,将在(zài)南京等20座城市開展智慧城市試點示範工作。科技部和(hé / huò)國(guó)家标準委将組織雲計算、物聯網、移動互聯網等國(guó)家科技計劃項目與各試點城市對接,開展爲(wéi / wèi)期三年的(de)試點示範工作;試點城市的(de)成果将凝聚形成我國(guó)智慧城市技術與标準體系,并向全國(guó)其他(tā)城市推廣應用[10]。目前,已經從“引導性指标、技術标準規範、評價體系”等幾個(gè)構建了(le/liǎo)國(guó)家級智慧城市技術與标準體系(郭理橋, 2015)[7]。
1.2.1 頒布多項相關政策引導智慧城市有序建設
2010年以(yǐ)來(lái),國(guó)務院及相關部委發布的(de)一(yī / yì /yí)系列相關文件,對智慧城市的(de)建設予以(yǐ)引導,形成了(le/liǎo)有利于(yú)智慧城市發展的(de)政策環境。其中,最爲(wéi / wèi)重要(yào / yāo)的(de)是(shì)《國(guó)家新型城鎮化規劃(2014-2020年)》和(hé / huò)《關于(yú)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(de)指導意見》。
2014年3月,《國(guó)家新型城鎮化規劃(2014-2020年)》發布,對于(yú)“推進智慧城市建設”提出(chū)統籌城市信息資源利用,推動物聯網、大(dà)數據、雲計算等新一(yī / yì /yí)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,促進跨部門、跨行業、跨地(dì / de)區的(de)政務信息共享和(hé / huò)業務協同,推廣智慧化信息應用和(hé / huò)新型信息服務,促進城市規劃管理信息化、基礎設施智能化、公共服務便捷化、産業發展現代化、社會治理精細化;增強城市要(yào / yāo)害信息系統和(hé / huò)關鍵信息資源的(de)安全保障能力。
2014年8月,國(guó)家發改委、工信部等八部委聯合印發了(le/liǎo)《關于(yú)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(de)指導意見》,指出(chū)到(dào)2020年,中國(guó)要(yào / yāo)建成一(yī / yì /yí)批特色鮮明的(de)智慧城市,聚集和(hé / huò)輻射帶動作用大(dà)幅增強,綜合競争優勢明顯提高,在(zài)保障和(hé / huò)改善民生服務、創新社會管理、維護網絡安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;實現公共服務便捷化,城市管理精細化,生活環境宜居化,基礎設施智能化,網絡安全長效化。
1.2.2 開展多種類型試點探索智慧城市建設之(zhī)路
科技部于(yú)2010年率先啓動了(le/liǎo)智慧城市立項工作,并将武漢和(hé / huò)深圳作爲(wéi / wèi)全國(guó)智慧城市建設試點。其中,武漢智慧城市建設計劃用3~5年時(shí)間,實施八項智慧應用體系,發展七個(gè)支撐性智慧産業。八項智慧應用體系包括 “智慧低碳環保經濟體系、智慧城市管理體系、智慧交通體系、智慧環境監控體系、智慧生活服務體系、智慧文化教育體系”等。
2012年12月,住建部發布了(le/liǎo)《國(guó)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》和(hé / huò)《國(guó)家智慧城市(區、鎮)試點指标體系(試行)》,啓動了(le/liǎo)全國(guó)智慧城市試點工作。試點範圍包括城市、區和(hé / huò)鎮,形成智慧城市、智慧城區和(hé / huò)智慧城鎮三種類型的(de)示範。爲(wéi / wèi)此,住建部成立了(le/liǎo)智慧城市創建工作領導小組,全面負責組織實施工作;并組建了(le/liǎo)國(guó)家智慧城市專家委員會,負責試點評審、智慧城市創建的(de)技術指導和(hé / huò)驗收評定工作。2013年以(yǐ)來(lái),已經先後公布三批277個(gè)試點城市(區、縣、鎮)和(hé / huò)41個(gè)專項試點。
1.3.1 寬帶網絡及無線通訊發展爲(wéi / wèi)智慧城市奠定基礎
2013年8月,國(guó)務院印發《“寬帶中國(guó)”戰略及實施方案》,确立了(le/liǎo)分别到(dào)2015年和(hé / huò)2020年的(de)發展目标,